好的让我来想个昵称吧

嘿嘿嘿

伪影评| 关于《红海行动》

阿氓:

  我其实甚少看电影,却对战争相关题材的作品有谜样钟情,数来近年去影院看的影片都是这种类型。出于对《湄公河行动》的好印象,《红海行动》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拉着朋友去订了IMAX的票,尔后又与家人一起去二刷。
  事实上,这部片大大超出了我先前的期望,不能说十全十美,但完全可以媲美《血战钢锯岭》之流的大片,无愧于它的宣传和标榜。
  许多人都说血腥暴力云云,诚然片中确实有不少比较挑战心理极限的画面,断肢残骸可谓是司空见惯。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近乎赤裸的展示和刻画,使电影的张力和感染力都甚于中国从前的大部分军事题材电影。可以这样说,若非是如此的不避讳,我定是不会去贡献票房的,“真实”是这类电影必须遵守的条则。而以这点出发,《红海行动》应是做到了目前国产片的巅峰水平了,说它是好莱坞大片水准的制作是一点都不为过。我爱极了撤侨车队鱼贯而入至战区和蛟龙突击队队员们逐一跳到居民楼上悄然行进的镜头,旁观者的视角让整个画面都蒙上了一层激流暗涌又井井有条的面纱,比不上爆破或枪战场面的恢宏磅礴,却渗着别样的美感以及隐隐约约的宿命感。
  主旋律题材的电影最忌一味的假大空的口号,不但破坏了电影本身的质感,还硬生生地拉开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因而《红海行动》做的很高明的一个地方就是,它将一切想表达的内容都付诸于剧情与画面,哪怕到影片的末尾亦无过多的言语去渲染去剖析。整洁的军服被捧上前,国旗之下诸位军士的面容皆是隐忍的悲痛与哀沉。它不声张,它不点破,所有笔墨轻轻一笔带过,千言万语皆浓缩于一个个镜头之内。无声之处最是感人。它让你去感受,去思考,去回味,它顶着主旋律的名头却不止诉说着主旋律。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电影给予观众的尊重,不强行输出自身的概念而留下观众自行体味和定性的空间。
  我想我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忘记那两位被迫成为汽车炸弹的父亲的脸。是的,这是整个影片最触动我心的片段。我无法忘记,他们看着被恐怖分子用枪指着的孩子时无力的姿态,他们驾驶着汽车冲向前方时那恐惧的癫狂的凄厉的歇斯底里的破碎神色,他们遭受枪击时也绝不松开方向盘的双手。他们不得不往前,不敢不往前,不能不往前,残酷的现实不容许他们一分一毫的犹豫不决。明明清楚就算上车后自己的孩子亦是凶多吉少,明明清楚前面就只有死路一条,这微弱的不牢靠的一线希望他们也要紧紧抓住。他们是早已遇见了自己死亡的人,混乱不堪的世道里唯有以命换命。他们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也是拼尽全力保护家人的父亲啊,有什么比无法守护自己最心爱的人和物更可怕更绝望?“Save my kid.”这是一位父亲对现实仅存的念想。我实在难以也不忍从这一方屏幕窥见,在遥远的土地上还有多少像这两个父亲那样于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为什么战争的罪孽是要他们来承担和偿还?若干年后我也会成为这些牺牲品的一员吗?
  我甚至不敢再深思下去。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走出电影院后心有余悸地感叹,幸好我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红海行动》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应该是在剧情和对白的部分吧。虽说文戏的部分已经精简到不足二十分钟,但私以为仍是欠缺了几分。一些对白略微尴尬,剧情纵然紧凑可是不够完整,最后黄饼危机的化解太过仓促了,倘若能再补充些许定能使整个电影更为严密。比起《血战钢锯岭》,这部片在人文主义上的挖掘还是不够深入,对观众情绪的调动不够强烈。我记得在看前者的时候我竟然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了。当然二者的主题全然相同,亦没必要一争高下。
  最后,全片中没有一个人的表演拖了后腿,顾顺完全狙击女心,幕后的工作人员们同样是十分的尽心尽力。很感谢也很幸福,能在二月遇见这样一部电影。
  作为精神股东的一员,我该去查看票房了。

评论

热度(7)